《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的修复
——兼及修复与研究保护的一体性
《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描绘了乾隆为母亲崇庆皇太后祝寿的场景,画幅送修时,折伤严重。本文在探讨此类破损书画修复的同时,也从书画装裱的角度对该画的形制、名称等存疑问题提供了修复方向的研究论证,进而对修复与保护研究的一体性进行深入探讨,完成了一个典型的研究保护修复案例。
《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
《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绢本,贴落,纵199.5厘米,横232.5厘米,该画描绘了乾隆为母亲崇庆皇太后祝寿的场景,人物众多,色彩丰富,使用了多种矿物颜料。画幅送修时,折伤严重,折伤处画绢破碎,产生了大量碎片(图一、图二)。
图一 修复前
图二 画幅碎片
该画多年一直收藏于文物库房,从未展出过。画幅主要伤况特征为:水平横宽向有多达三处的贯通性折伤(图三),折伤似有规律性,折伤处画绢破碎,多处残缺不全。折伤很多集中在画幅人物面部和服饰衣纹等细节部位,画意有缺失。画幅中人物服饰部位颜料有磨损现象(图四、图五)。画幅无贴落形制常见的乾隆高丽纸背衬,只有单层托心纸(宣纸)一层。画面遍布深黄色斑点,分布均匀,疑为霉斑痕迹。画幅上无落款、钤印,只是背面有“教育部点验之章”印章和文物号标签(故6541)。该画装裱为贴落形制,画心四周粘贴宽6.5厘米的花绫边。该画没有补缀、全色等修复痕迹,应是历史上没有进行过修复,仍保持原来装裱的状态。
图三 画幅折断状况
图四 缺失状况
图五 磨损状况
一 作品名称与形制
修复前按照修复流程在文物信息系统对该画进行了信息核对,登录信息为:“名称《清人画颙琰万寿图像》轴……清代2级。”通过对该画的外观、形制等进行常规调研,我们认为文物信息系统的中“轴”的信息可能有误,该画应为典型的贴落形制,而不是文物信息库中登录的“轴”。
根据调研,该画的宽度(横)为232.5厘米,高度(纵)为199.5厘米,这个宽度和高度的比例根本不适合装裱成轴的形制。画幅仅有四边粘贴的花绫边,花绫边是覆盖在画面上的,没有轴的形制中的绫边镶于画心上的装裱工艺特征,也无任何轴的形制中的天、地头镶接延伸等痕迹。传统中国书画卷轴的工艺特征为无论在绘画时画心是否规整方正,在装裱时都要进行方裁画心后再镶接的工序,镶接的镶料包括边和上下的天地部分,所有镶料也是要经过方裁才能镶接的。而该画仅在画幅四边粘贴有6.5厘米的花绫边,是标准的清宫贴落形式(图六)。
图六 画幅粘贴绫边
把花绫边揭开时可以看到,画幅所用画绢边沿不是整齐规整的,而是大致剪裁,不整齐的画绢边由上面粘贴的花绫边覆盖住。我们可以看看乾隆花园符望阁中的《董诰花卉贴落》(故198986)的右下部画绢边,画绢尺寸也是根据需要大致剪裁,花绫边覆压在画绢上遮盖住不整齐的画绢边沿,边口留有的半行落款字迹是画绢尺寸调整后剪裁所致。里面完整的落款是后来重新填补的。这就是贴落形制相对轴的形制较随意的地方(图七) 。
图七 《 董诰花卉贴落》 绢边
清宫中的贴落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传统的中国绘画形式的贴落,这种类型的贴落一般尺幅较小,贴于糊有印花壁纸的墙面上,四周用宽约3厘米的花绫边粘贴遮盖不整齐的边沿。另一种是西式画法的通景画贴落,这种类型的贴落一般尺幅都与张贴位置的墙面同大,这种西式画法的通景画贴落是在墙面上贴好画后再补贴四周的花绫边,绫边也是覆压在画心上的。
在画幅背面边沿处可观察到有零星乾隆朝高丽纸残留,上面隐约有印花壁纸的图案,这是原来所张贴位置与形制的重要信息。贴落在糊贴时是在画幅四周搭浆糊贴于墙面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周边沿糊有浆糊处因受潮等因素影响,壁纸图案会沁留在画幅四周,墙面壁纸上图案也多少会在揭取下来时粘连在贴落四周边口的搭浆处,这个壁纸图案也正是原状墙面壁纸的原始图案。而轴是悬挂于墙面上,不会留有墙面壁纸的痕迹。这个信息更说明该画应是糊贴在有印花壁纸的墙面上的贴落,而不是“轴”的形制(图八) 。
图八 印花壁纸痕迹
下面再来看看画幅背面托心纸上“教育部点验之章”的来由。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故宫博物院有五批文物于1933年2-5月先后运离北平,存储于上海、南京。抗战胜利后,这些南迁文物部分北返运回故宫博物院。存储在上海的文物进行过一次点核,经过此次点核的所有纸质文物,都钤押了“教育部点验之章”。这说明该画曾是南迁文物中的一件。“教育部点验之章”印章钤印在背面托心纸上,说明该画在南迁及此次点核时就没有乾隆高丽纸的背衬。至于该画当初是自然从墙面脱落还是为了南迁而揭取下来,损伤是否因为南迁途中舒卷不当,造成画幅的折伤破损的原因还有待做更深入的调查(图九)。
图九 教育部点验之章
修复中将上述修复调研的问题反馈到有关部门后,本院林姝女士通过对历史事件及文献记录的梳理考证,撰写了《崇庆皇太后画像的新发现——姚文瀚画〈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一文,通过对原定名“清人画顒琰万寿图”贴落的重新考证,利用图像对比、历史文献档案的检索,论证此幅作品实为姚文瀚所作《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她还说,清人画《顒琰万寿图》的文物号为“故6541”,参考号为“天一三四七”,登记底账名为“清人画顒琰万寿像横轴”。该图绢本设色……呈贴落状。清室善后委员会在1925年点查该图时,称之为“万寿图大幅一幅”,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不知何时将之定名为“清人画顒琰万寿图像轴”。
目前,该画的文物名称不再是送修时的《顒琰万寿图》,而是更改为《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
二 材料、工艺和病害分析
首先,文保人员对修复中的该画绢质使用三维视频显微镜进行测试分析(图十),分析结果确定画绢为双经单纬结构,经线宽度450.65微米,纬线宽度242.49微米。经测算,1平方厘米的绢中,约有12根纬线、30根经线。原画绢厚度0.19-0.21毫米之间(画面上有颜色处使厚度略有误差)。该画画绢为整幅绢,没有拼接痕迹。
图十 150倍显微局部
那么,在宫廷到底有多少这类整幅画绢绘制的大幅贴落绘画呢?2003年倦勤斋通景画修复开始,我们相继修复了倦勤斋通景画及乾隆花园内的几幅整幅画绢的绢本画,可以从整个乾隆花园内所存大幅绢本绘画的数据来加以了解。
在乾隆花园养和精舍内有二幅绢本大贴落:其一为《厅堂接子图通景画贴落》, 纵307.5厘米, 横333厘米;其二为《园林婴戏图通景画贴落》, 纵308厘米,横333厘米。《厅堂接子图通景画贴落》是由上面横眉窄绢条及下面大块画绢两块绢拼接而成,但主要部分长度也达到300厘米。《园林婴戏图通景画贴落》则为整幅绢。
此外乾隆花园符望阁内的《董诰花卉贴落》同样为大尺幅,纵486厘米,横280厘米。亦为整幅绢。
宫廷中大幅绘画的画绢质地的测试分析与数据表明,清乾隆时期画绢质地紧密,属于上乘;其尺幅也达到了最大。
其次,确定该画是先绘画再上托纸的工艺方法。该画的托纸和画心粘接不牢固,在揭取下来的托纸上没有画面的颜色渗透痕迹。此外,该画画意布局的主要是人物面部,传统中国绘画在画绢上绘制人物面部时,常在画的背面先进行垫粉,即背面罩染技法,然后再于画心正面进行细节绘制,为的是让肤色饱满且呈现润透的肤质(图十一)。有些服饰部位也会背面罩染补色,以达到着色层次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