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
“中国民间连环画收藏第一人”王家龙
王家龙,1941年生于重庆市。他被誉为“中国民间连环画收藏第一人”,数十年如一日地把业余精力都倾注在连环画上,拥有新中国成立后出版连环画的半壁江山。在北京天坛公园附近,我登门拜访了“连藏之王”王家龙,并不宽敞的房间四壁排满书架,架上珍藏的就是他爱如至宝的连环画。整个房间就如同一座小人书的王国,而“国王”就坐在我的面前。
2009年,在热心“连友”鼎图文化公司老总张志波的再三约请下,王家龙把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收藏生涯结集成书,写就《乐此不疲——我的连环画收藏生涯》。一个“乐”字,就把老人对连环画的感情阐释得淋漓尽致。
上小学开始购连环画
被封为“连藏之王”是业内公认的,因为他的连环画收藏无论是数量、版本,还是品相,的确堪称天下第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出版连环画近5万册(选题品种),而国家图书馆的存量是近4万册,王家龙现在收藏的就有两万多册!国内无人能及!王家龙说,自己收藏到两万册以后,就没再记过数量,如今,仍在购买新出版的连环画。
收藏连环画成瘾的央视名嘴崔永元,到王老家里看了一眼之后,“立刻就晕了,他的每一本连环画都是原价买回来的,这就很了不起了!”崔永元最佩服王老是真正喜爱连环画的人,而对那些只买卖不收藏的伪连友深恶痛绝。在王老家中,我还见到了崔永元赠送给他的一套中国电影百年连环画。
老人的连环画收藏其实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乐此不疲》一书,讲述了这座不一般的“王国”的建立过程,和自己沉醉其中近半生的乐趣。王家龙说,购买小人书的习惯,自小学三年级时就开始了,那时是1951年。纯是孩子的天性,而到高中时,当大多数孩子不再钟情于这种“小儿科”,因为始终如一的珍爱和对美术的追求,他硬是把买连环画的习惯保持了下来。“买书买的多了,对连环画就有依恋了,说开了,其实是和抽烟喝酒一个道理。”
王家龙对连环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他至今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收藏家,这些连环画,是他的精神寄托,而不是藏品。老人说:“从购买和集攒连环画起,连环画就融入我身心,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平生业余只做成了这么一件事,感到充实和欣慰。” 因为他本不为收藏,都是打小在新华书店买的书,所以一般品相上毫无问题,且大多都是一版一印,这着实让游走于旧书市场的连友们嫉妒。他确实没有想到,他仅图一乐地攒小人书,如今已经变成一笔巨大的财富。
“文革”烧书让他流泪
作为连藏界的“巨富”,王家龙的攒书生涯并不平坦。小的时候,家庭生活并不富裕,每月的一元零花钱,被他掰开揉碎了算计着花,每月总要省下些钱买自己喜欢的连环画。还好那个年代,买书相对便宜。经济独立后的王家龙,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买书了。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已经攒下了近2000册小人书。对于心爱的题材,他不惜买下所有的版本,如《沪版三国》,从六十年代才出齐的第一版到本世纪初的第五版,老人都有收藏。老人的连环画所遇到的最大坎坷莫过于“文革”。“那时我存着大量连环画,其中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及苏联题材的作品不少,都在‘封资修’之列。”面对多年集攒的精神财富,竟然一夜间变成毒草,百思而想不通。但他深知隐瞒不可能长久,左右为难,内心备受煎熬。
最终小人书中抗日战争“坚壁清野”的情节给了他启发。“我悄悄将500多册书分几处藏好。而众多革命画书,像《雷锋》《焦裕禄》等,仍堂而皇之摆在书柜里。最后余下约700册,忍痛装包送到单位去,任一把无情烈火烧得灰飞烟灭。为此,我这个五尺大汉洒下了无奈的伤心泪。”
这种舍卒保帅留下的书,在老人全部藏品中,属最珍贵部分。除了特殊经历外,这些书的思想艺术价值,本身就很高,绘画者多为享誉连坛的著名画家,加上一版一次印刷,品相上佳,以及长达四五十年历史。从任何角度讲,都堪称一流。
听说我打天津过来,王老还高兴地向我讲起年轻时去天津买书的日子。在铁路工作那几年,三天两头往来京津,所以他每次来都会买一批津版连环画,每次下火车就先奔候车室的图书角,有新版的书就买下来。然后出站过海河,那时候海河南岸有很多书店,一家一家地扫货。津版连环画在老人的收藏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连环画形式自古已有
王家龙说,连环画爱好者,可称作“连迷”。凡入了迷的连环画爱好者,除了用情甚专之外,对连环画的熟悉程度也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甚至超过某些专业人士。
王老对连环画熟悉到什么程度?他可以随机根据一两幅画面说出绘画者。曾经有朋友看到他的藏书这么新,哪像看过的。试图在他的书架上随便拿本书难倒他,最终却被他折服。王老说:“其实,看得多了,内容和细节自然谙熟于心。再说当年的画家创作态度严谨,个人风格鲜明,绝不雷同,1990年以后,市场上‘跑马’之作泛滥,年轻画手风格不突出,这项绝技就不灵了”。但是,如今出版的连环画,王老也不分良莠的收藏,因为他要建立自己的资料库,以作研究之用。对连环画的研究,至迟已自鲁迅先生始了。他在《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一些集子有过专门论述,甚至还因“异想天开”地要用连环画教化人民,而引得人们哄笑。在鲁迅先生看来,连环画的形式自古就有,东西方都起源自壁画中的连续图案,而且文字著作中的插画或绣像,则是连环画的前身。“材料要取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是大众知道的,但事迹却不妨有所更改。旧小说也好,例如《白蛇传》就很好,但有些地方需加培(如百折不回之勇气)。有些地方需削弱(如报私恩及为自己而水漫金山等)。”从鲁迅先生对连环画选材的论断看,他最看重的是教化功能,这也勾勒出近一个世纪的连环画大致面孔。
王家龙说,中国真正意义的连环画诞生,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如今,连环画在上海已经申遗,已经获得上海的批复。将来还要申报国家遗产。虽然王家龙是连环画收藏界的巨擘,但收藏仅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连环画作品,而更早的连环画传世太少,且即使流传下来的,也因品相太差,并未收藏。
连环画进入收藏很可悲
虽为资深藏家,但王家龙认为:“连环画进入收藏领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既是收藏品,就说明已经被边缘化了。阅读属性已被淡化,已经远不像鼎盛时期那么风光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连环画经历了数轮辉煌阶段,但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日本动漫势如破竹般冲进中国市场,国产连环画的好日子就不再了。王老认为,日本动漫的冲击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连环画到这个时候,刮起变形风,“跑马”之作泛滥,艺术质量大幅滑坡。再有就是传统小人书,娱乐性不强,说教性太浓,这是其先天的弱点。如果仅以此为目的,那么,就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所以当那个时代的孩子看到了日本动漫这种极具娱乐性、通俗性的读物,怎能不被吸引过去,所以抛弃连环画就是必然的了。当我问起连环画的发展,王老认为,“连环画应该有兼容并包的精神,吸收动漫的优点,也不放过自身的优势,借用国画的一句话就是‘笔墨当随时代’,应当有进步,有变化,才能重新赢得市场。比如传统连环画的特点是,每幅画面都很独立完整,一般要有人物和背景,要传达尽量多的内容,一般都是平视视角。而动漫就很灵活,可以有特写,比如一幅画面只有一个眼睛。可以有仰角、俯角。这种形式完全可以借鉴。”
而且,王老表示,现在很多人对连环画的认识有误区,认为只有64开小本,一页一幅,上图下文的才叫连环画。其实,连环画本身的定义就是连续多幅的画面表现一个故事或特定内容。近二十年,连环画的开本也已丰富多样化,像蔡志忠的漫画,其实也是连环画。他更希望连环画是大众仍喜读爱看的读物,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收藏品。“连环画的生命力,还是在孩子身上,如何重新能让孩子接受,是连环画出版界要思考的问题”。毕竟,在这个读图时代,不能少了连环画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