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连环画

画隐于中

——书口画的类型、工艺和衍变

 
       书口画,英文名称为fore-edge painting,译名也有书口彩绘,另有译名为“书边印图”“书口插绘”“书口绘饰”。所谓书口画,简言之,即在闭合或是扇形展开的书口上饰画的水彩画。有时候,会在书口上再进行“烫金”(gilding)或“大理石纹”(marbling)装饰,这样只有在书口以扇形展开时,书口画才可见。

 

       一、书口画的种类

 

       一般而言,书口画在前书口上,也有在书顶或书根上的。书口画从呈现方式可以简单分为两种:一种画在呈扇形打开的书口上,另一种是直接画在关合的书口上,前者为隐藏式书口画。为方便区分,姑且将直接画在闭合书口上的书口画称之为“直画式书口画”。也可根据书口画的呈现方向,分为横向书口画和纵向书口画。

 

       隐藏式书口画可分为:单面书口画(single fore-edge painting),书口呈扇形朝前或朝后打开,书口画也就在其中一个方向的书口扇面上(见图1)。双面书口画(double fore-edge painting),书口呈扇形朝前或朝后打开,两面都有书口画呈现(见图2)。分立书口画(split fore-edge painting),书口在中间呈扇形朝前、朝后打开,前半侧、后半侧书口朝两个不同方向打开时可见各自分立的书口画(见图3)。

 

\

图1 1791年版《奥特兰托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单面书口画

 

\

图2 1805年版《雨果的忏悔》(The Penance of Hugo),双面书口画

 

\

图3 1878年版《德布雷特英国贵族年鉴》(Debrett's Peerage, Baronetage, Knightage, and Titles of Courtesy),分立式书口画,一侧为维多利亚女王,一侧为利奥波德亲王。

 

       还有一本书有三面书口画的情况:三面书口画(triple fore-edge paintings),在双面书口画的基础上,不再以烫金或大理石纹隐藏,取而代之以第三面书口画。全景书口画(panoramic fore-edge paintings),即利用三个书口(书头、书根、前书口)创作连续的全景绘画(见图4)。

 

\

图4 《海涅诗选》(Hans Sachsens Ausgewahlte Werke),波士顿公共图书馆藏,年代不详。上、下书口、前书口上都有直画式书口画,分别画着作坊里工作的男女、围坐大树的动物、拉小提琴的小丑。三幅画作亦可视为全景式书口画。

 

       二、书口画的起源

 

       关于书口画的起源,莫衷一是。有观点认为英国皇室装帧师塞缪尔·米恩是书口画的发明人,不过尽管事实上大多数观点认为书口画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英国艺术形式,可关于它的起源史还是几不可见。具体何时书口画开始被制作不确定,不过目前发现最早的“隐藏式书口画”源于1649年。

 

       关于书口画起源的相关观点基本可以梳理为:1.直接画在闭合书口上的书口画要早于隐藏式书口画;2.17世纪后期开始,书口画艺术创作和复兴主要是在英国;3.由于早期很多书口画并没有署名,导致相关溯源几乎不可能。可是英国书志学家杰弗里·格莱斯特在《书籍百科全书》中明确提出,已知最早的“直画式书口画”为1250年在巴黎附近书写和装饰的抄本《圣咏集》(Psalter),以红色、蓝色画饰的金色鸢尾花纹章;已知最早的“隐藏式书口画”,未署名的溯至1649年,有装帧师署名的为1651年版的《圣经》,书口画署有“Lewis fecit. Anno Dom. 1653”。

 

       三、书口画风格的衍变

 

       早期的隐藏式书口画内容是花卉设计、鸢尾纹和卷草纹等,还有圣经场景也很常见。以威廉•吉尔平为代表的“如画”(Picturesque Beauty)美学观念产生了广泛影响。

 

       很明显,书商会有书口画艺术家的“画样”。因此书口设计常常是从画样上誊画的,在不同的书上可能也会有相同的设计。“最后的晚餐”被绘制在不同版本的《圣经》上。名画作中的场景也常被书商选作可能会受顾客欢迎的画样。在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书籍作者出生地主题的书口画开始出现。

 

       “美国之殇”。卡尔·韦伯将19世纪下半叶的书口画绘制时期称为“美国之殇”,这时期的书口画往往是与书籍内容无关的(见图5)。

 

图片

图5  约翰·弥尔顿1827年版《失乐园》上的书口画,华盛顿大学图书馆藏

 

       尽管书口画早已走过了它的黄金时代,可是在20世纪、21世纪仍有很多优秀的作品。C.B.库里便是20世纪初期最优秀的书口画艺术家之一,她有超过131副书口画作品存世。库里会在作品上署名,还偏好在50-100年的书籍上画作。

 

       四、书口画的绘制

 

       制作书口画基本操作难度不大,不过要创作出优秀的书口画作品,除了需要精进的书口画技艺之外,还要了解书口画发展的历史,书口画与书籍内容、作者、创作背景等内容。古董书书商史蒂芬·福斯特指出,早期的书口画往往是先是饰画、烫金,再进行其他的书籍装帧流程。

 

       装帧师伊迪丝·迪尔在其著作中描述了较为详细的书口画制作过程,“为了创作金箔下的画作,书口先要在刨书槽上进行修整,将书口加工得极其光滑。书口呈扇形打开,再把书放在两块木板中夹紧,扇形保持。然后在扇形书口上进行绘画,颜料不宜过浓,以免浸染书芯。绘画完成,晾干后再除去书夹。然后将书放置在烫金架上进行书口烫金,烫金架的夹子要尽可能地紧致,以免基液浸染画作。”

 

       五、书口画创作的具体案例

 

       大英图书馆的爱丽斯·沃森通过馆藏一套三册的圣经描述了书口画的创作背景。该圣经在巴斯于1785年出版,根据书上的标记信息,归名为玛丽·约翰逊的人所有。这是她的煤矿主公公约翰·约翰逊,送给她的结婚礼物,玛丽在1818年5月7日嫁给煤矿主的长子。

 

       有个手记写在该圣经上,内容应是约翰逊写给弗莱的创作指示,“书口上要画所罗门圣殿和圣保罗大教堂”(见图6、图7),还有手绘的线描图,画着阿利礼堂和教堂,绿树环绕,这与最终的书口画内容一致。为此番工作任务,弗莱亲身去做这些准备性绘图不太可能。最可能的是,他演绎约翰逊的简易线描,然后根据现有地貌版画进行创作。爱丽斯·沃森还找到了弗莱进行书口画创作而参考的版画。

 

图片

图6 版画和书口画一致,均为圣保罗大教堂

 

\

图7 版画和书口画一致,均为所罗门圣殿

 

       六、中国古籍上的书口画

 

       沈津提及了哈佛燕京图书馆等美国机构收藏的几种饰有书口画的中国古籍,与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相关人士交流中得到观点,“书口彩绘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流传到中国”。姚伯岳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发现,1934年出版的《总理遗墨》绘有彩色山水书口画,印款可见绘于1938年,“这就为沈先生的书口彩绘民国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中国画题材的书口画有署名的也是少见。近年所见中国古籍的书口画中,也有几幅为“民国天主教美术”代表人物之一的陆鸿年(1919-1989)创作。

 

       据卡尔·纽顿,美国人裴德士(William B. Pettus)将书口画引介至华。该观点也为英国著名拍卖行邦瀚斯(Bonhams)所支持。“在书口作画的传统源于欧洲,在20世纪初由裴德士引入中国。他与北平辅仁天主教大学的艺术家们合作,将古旧书重新进行精美的装潢,配以夺目的锦面书盒,通过洛杉矶和香港的道森书店(Dawson's Book Shop)出售,用以筹资。(见图8)” 中国古籍上的书口画在国内鲜见,可能是因为当时主要是出口外销,迎合海外需求。

\

图8 《文山先生全集》,版本不详,邦瀚斯2013年拍卖,书口上画有中国传统山水人物图

 

       七、对我国书籍装帧事业的启示

 

       1.对于西方装帧的历史和工艺缺乏切实的掌握

 

       西方书籍装帧工艺被借鉴进国内,已百年左右的时间,平装书、国内被称为“精装书”的硬壳书早就在中国扎根开花,成为中国装帧文化的组成部分。可是,国内装帧相关领域对于西方装帧的了解还是不充分的,一方面表现在对西方装帧历史文化认知不足,一方面是对于其装帧工艺、材质、发展态势等还不够充分掌握。书籍装帧文化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对等性,纸质阅读的时代性变化,西方装帧工艺的繁复性等等都影响了我们对于西方装帧的认知。

 

       2.轻视了书籍装帧的工艺性

 

       书籍装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综合性艺术,西方传统装帧涉及的艺术门类也不局限于纸质,皮革、金属、玉石、绸缎、合成材料等,拼接、镶嵌、染色、绘画等工艺都可为其所用,甚至是其常规表达。如果不完全了解中外装帧的特殊工艺,闭门造车式地书籍设计很容易步入“为了设计而设计”的呆板模式。不同时代的技术和文化需要也会影响书籍装帧工艺,形成具有时代风格的装帧作品。只有对书籍艺术性和技术性“两手抓”,全面了解书籍装帧的形式、工艺和文化内涵,才能设计制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装帧作品。

 

       3.或为纸质阅读客制化开拓新的空间

 

       诚然,很多工艺繁复的装帧,都是西方传统手工装帧的范畴。国内最为常见的平装、普通硬壳装在现代西方书籍市场也是主流。不过,西方传统装帧工艺并未消失,而是与时下的技术和工艺结合,以“商业装帧”的形式满足大众需求。对于纸质阅读有更高要求的读者或收藏机构也还拥趸传统西方手工装帧。书籍的艺术特性在装帧上的表达,在不干扰其阅读本质的基础上,更会可以赋予其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了解书口画的历史文化对于当今精装书、限量书、特装书的出版发行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只有在更深入地了解、把握东西方装帧工艺的基础上,立足文本,结合本土历史文化、相关工艺形态、文化需求,进一步优化书籍生产方式和设计形态,才能设计生产更多优秀的装帧作品,为书籍装帧开拓新的审美空间和文化业态。

 

作者简介:卜彦芳,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传媒经济、媒介经营与管理、媒体融合、影视产业发展。

 

本文摘自《编辑之友》卜彦芳 齐世峰《画隐于中——书口画的类型、工艺和衍变》,正文中的注释部分省略,以纸质版为准。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