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滇中野色
徐悲鸿 滇中野色 62×52.4cm 纸本水墨 1942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壬午上半,在滇中历半载,即以腾冲产纸写滇中野色,心芹吾兄赐存,悲鸿。
钤印:徐(朱文)、祖国文化同浩鉴藏(白文)、问畊收藏(朱文)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原名徐寿康,中国近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实践,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等,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主张写实主义,强调在中国画改革中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在他看来唐宋时期的绘画艺术能对自然生活作深入的观察和细致逼真的表现,在绘画创作上能够标新立异,不会对绘画的渊源刨根问底,风格独特从而使艺术朝着多元化发展。“惟妙惟肖、妙之不肖者乃为至肖”是徐悲鸿在艺术道路上的重中之重,也是写实主义的理性表达,更是他人生中坚持到底的艺术见解。
此幅《滇中野色》是徐悲鸿1942年在从南洋回国途经云南时所创作的作品。在保山徐悲鸿举办了“劳军画展”,画展从1942年2月下旬持续至3月中旬,观众达十多万人次。该作品以西画写生的方法描绘云南郊野景色,使用的是腾冲的宣纸,前景刻画树石村舍,远处则用淡墨渲染山峦起伏。尽管以水墨画成,但从构图、山水形象、空间处理等各方面看,带有明显的素描式光影效果,同时又保留了传统笔法的抑扬顿挫,有别于传统的文人山水画。
来源:美术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