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连环画

 

暖冬心·读《寄人篱下》图

 
 

 

 \

金农 寄人篱下图 南京博物院藏
 

  南北朝时有个读书人名张融,生性怪僻,举止奇特。《南史·张融传》写到他著文主张:“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意即,作为男子汉大丈夫,写文章应当像孔子删编《诗》、《书》,制定《礼》、《乐》那样,发扬自己的创造性,为什么要模仿别人,像鸟雀那样寄居在人家的篱笆下面呢?”——此即为“寄人篱下”成语的出典。《红楼梦》第八十七回有这样的句子:“今日寄人篱下,纵有许多照应,自己无处不要留心。不知前生作了什么罪孽,今生这样孤凄!”居住在别人家里、依附着他人生活,真不是滋味。现时也常听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与“寄人篱下”异曲同工,工薪阶层,单位里地位低于别人、在他人的管辖或者手下过活,很是无奈与苍凉的口气。

  近披览“扬州八怪”画集,一幅金农(号冬心先生)的《寄人篱下》图,观之心中倏然咯噔一下,竟有如此奇特的画作。细思,也只能在俗世生活发达的明清之季、富庶之地的扬州,才出现如此思想情愫之“先声”。

  作品主位上,画了两块方形的篱笆,中间留出一扇长方形的门。几近刻板僵死境地的布局中,因繁密冷艳的梅花穿插交错而使得画面有了变化和生机。墨笔画高高的篱笆栅栏内,老梅一株,盛开的梅花穿越栅栏之门,落下了点点瓣、蕊。左侧渴笔八分漆书题写“寄人篱下”四字,非常醒目,似在强化着此画的寓寄。

  对此画,一种理解是作者自喻为图中的梅花,虽有凋零,但还是花果累累;花再好,密密匝匝,门敞开着,却无赏花之人……纵梅香四溢,予人仍有凄清、落寞乃至萧瑟之感。“寄人篱下”题字大而浓重,更加深了这种孤寂。一幅图,由是把流落扬州的金农,其寄人篱下的生活与怨愤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于杭州有房有地小康之家的金农,一生中的多半时间在坎坷中度过。他本人不擅长理财,有时“岁得千金,亦随手散去”,在穷困潦倒中靠贩卖古董、抄写佛经,甚至刻砚、画彩灯来增补家用。1736年,50岁的金农受人举荐,赴京参加词科考试。去的时候名动京城,相当风光,而接下来的应试失败很快让他极度郁闷。满腹诗文才学难遇伯乐,时光跌宕中金农逐渐心灰意冷。同时,多年的出游也耗尽了他的家产。生活所迫,金农最后不得不以“布衣雄世”之态移居扬州,开始鬻文卖画生活。此帧图画正是他生活与心境的直接写照。

  但也有人对此幅作品,解作表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的不满情绪。高高的篱笆墙,是封建制度的象征,品格高洁的梅花,以顽强不屈的身姿来生长、挣扎、突围,即便一路花瓣凋落。这昔日繁华的庭院已近荒废,没有人、猫狗的身影,鸡鸭、鸟雀也未有在地上留下爪痕——封建制度已僵死,只留下一个空架子,梅花在其上,正欣欣然开放。篱笆和漆书“寄人篱下”的斜倚之势,昭告出画家内心深处的躁动、呼号:纵使高高的篱笆墙将梅树牢牢箍在了里面,貌似固若金汤,但时刻都有梅花旺盛生命力可将其覆盖、推倒、覆灭。画面中,看似徒劳无功的挣扎,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希望如那一道打开的门,书写着梅花定的前程出路——我们已然闻到了浓郁的梅香。

  而更多的时候,笔者以为,此画别有寓意,在它所强化的是一个关于“客”的主题。图作于金农72岁时,状述着其时窘迫困顿。寂抱冬心,自成孤调,老年的金农贫病交加,至“妻亡无子,遂不复归”。乾隆二十八年(1763),金农客死于扬州。

  中国哲学强调,人生如寄,世界是人短暂的栖所,人只是这世界的“过客”,每个人都是世界的“寄儿”。汉《古诗十九首》中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句,意为生于天地间的人们,如同在外远行的旅客。《文选》李善注引《尸子》、《列子》释“远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人篱下图》表象之外,所表达、寓意的,正是一种“客”情。恰如倪云林五十抒怀诗所说:“旅泊无成还自笑,吾生如寄欲何归?”金农此画由寄人篱下的生活联系人类生命暂行暂寄的思想,高高的篱笆墙,实乃人生种种束缚的象征。人面对这样的束缚,只有奋进、昂扬、自洽,让心中的梅花永不凋零。

  金农有“稽留山民”一号,稽留,是淹留的意思。人的生命就是一段短暂的稽留。他在另一幅画图题识中说:“香茆盖屋,蕉荫满庭,先生隐几而卧。不梦长安公卿,而梦浮萍池上之客,殆将赋《秋水》一篇和乎。世间同梦,惟有蒙庄。”人是浮萍池上之客,萍踪难寻,人生如梦。人是“寄”“留”“客”,所以不必留恋荣华,那长安公卿、功名利禄又值几何。他在庄子的齐物哲学中,获得了心灵的抚慰。

  《寄人篱下》图是金农梅花三绝图册中的一幅,其构思奇迥,别有用意,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而我们在这壬寅之冬,解读着这幅“冬心先生”的杰作,却分明得到一种艺术的光亮,感受到一份春的温暖,它在欣赏中融化着几多寒凉的人间“冬之心”。也许,这就是文脉的薪火传续,人文精神的生生不息,文化的抚慰与美丽。

 

来源:《美术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