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滋味长
现在书籍到处可见,不是稀罕物,我们小时候在农村,书籍笔墨都是不常见的,对于纸笔多少有些敬惜之心。一张纸一个本子要写满了才行,一支钢笔要随人行止好几年,这里面似乎也就有了一种恋旧抑或是物哀的情绪。前些日子,我和老伴一起整理储藏室里的旧物,原意是要作个大扫除的,结果是理了又理,终究下不了决心,仍旧把多年的书籍本子重新包扎,让其占了本来拥挤得难以转身的储藏室的一角。
整理旧物不但不能清除旧物出门,往往只是徒增了些许怀往旧忆的心绪罢了。这些旧时的东西,在实用性上已经毫无意义了。就拿那本《说岳全传》或者那半套《绣像三国》来说,已经翻损得没了书角,如还要阅读,那现在是足不出户就可以网购来五折优惠的新书的。现在再去翻它,每一页的内容和当初初读时的情景交融在一起,一页一页倒像是童年蒙太奇的幻影。于阅读的本意几乎是不相关的了。
小时候读书全凭兴趣。我们小时候读书缺少指导,更没有明确目标,不过是把父亲的藏书通通翻一遍,然后拣自己喜欢的反复阅读,其情形颇似把乡间野果瓜蔬乱吃遍尝,然后挑那对自己胃口的,或者囫囵吞下或者细嚼慢咽。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还是《说岳全传》,那一年整整一个长长的夏季,我都沉浸在这本书里,那昭若日月的忠义、怒发冲冠的奇冤,壮怀激烈的英雄主义和风雨潇潇的悲情杂糅相融作一股浩然之气,让其时童心未泯的我似懂非懂,又内心激荡。岳飞在我心里的地位至今无人能替。
还有那本厚厚的《养殖与栽培》,就是一本“人与自然”的好读物,很契合喜欢农村水草虫鸟的少年心性,它告诉我万物都有灵性,只要细细留意观察,就会发现一草一虫的世界也是十分丰富的,而且与这个世界紧紧关联着。它们和我们朝夕相处,简直就是各有情趣并且十分忠实的朋友。《养殖与栽培》让我知道世界是如此奇妙,它似乎藏着一个永远猜不透的谜——是什么力量缔造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呢,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这个世界呢。这本书和多年后我读到的马恩著作耶释哲学一样,让我深深感到,甚至于可以说深深震撼于这个世界的大美。
我整理着旧书时,有时就会想,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近日读到一本书,说读书学习是要:一,与人相和谐;二,与自然相和谐;三,与精神相和谐。总结成四个字,就是去恶向善。如果大家真心与好的书为友,追随好的思想,世界就各得其所、和平和谐。细想起来,为了考试谋生读书确实谈不上是与书为友,否则怎么会有一旦考试合格就把那些帮助自己考试合格的书抛弃的现象呢。这过河拆桥的做法实在太不厚道,绝不是待友之道。看来,只有那读之抚之感之珍之的书,才成为了读书人的朋友——难道读书一事竟也有这么多真情假意的心理在吗?难怪有学者说,传道和授业竟是似是而非的两件事呢。世间似是而非的事,由此可见是很多的啊。
读书滋味长。这句话前面还可以加两句:菜根香,布衣暖。有人常吃菜根并非喜欢它的香,有人是真吃出了菜根特有的香。古人云,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我们从小吃腌白菜或者炒青菜,挑那菜根吃的恐怕不太多吧。踏入社会人群,能够吃出菜根的香,其人的修养品性,或许已然穿越了王国维所谓“三境界”了吧。我是这么理解的,这淡中深味,这薄中厚味,绝不类于猪肘子的肥腻,但也并不寡淡无趣。——再回到读书上来:有时一本貌似厚重的书初读如猪肘子般极为给力,久之则令人生嫌;而薄薄数页《人间词话》,却让人读了又读。事实上,对多数人而言,到最后还是会感到,那平常的山中竹笋溪边荠菜,因其滋味深长,更让人恋恋不舍,而能引为老友。
如此说来,如交友一样的读书才是真读书。慎交友,交好友,晴窗清茗,与书晤谈,自然有如坐春风里的感觉。虚心地向良师益友学习,踏实地实践养成,回报社会,敬长爱幼,善待自然,积善成德,书本这个朋友就能帮助我们与人相和谐、与自然相和谐、与精神相和谐。这样,王国维说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层境界,也就不会是太远的理想了。(傅仁深)
来源:公众号《善本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