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报刊

四代传承,让“国宝”雕版技艺

“活”起来

 
       橘黄的灯光下,陈美琦的儿子正紧握一拃长的木柄拳刀,小心翼翼地在黄色的梨花版上练习刻字。“下刀的方向、用力都有讲究,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练宋体字。”

 

\

陈美琦和父亲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陈义时(照片由陈美琦提供)
 

       陈美琦,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雕版印刷传习所所长。20多岁开始,陈美琦开始跟着父亲、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陈义时学习雕版技艺。百年间,从祖父辈开始到陈美琦这辈,不论世事变迁、不论风雨飘摇,生活在运河边的陈家守护雕版技艺已经四代——“我爷爷说,一定要让这门技艺传下去……”

       如今,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儿子,每逢假期,也会到妈妈的工作室,跟着师傅们学习刻版,陈家的雕版技艺终于注入了年轻的血液。
 

\

陈美琦
 

       四代传承

       扬州雕版印刷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扬州也是中国国内罕有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


       “我们家从曾祖父辈开始做官刻,到了爷爷这代有8个子女,雕版手艺传给了我父亲,我父亲有两个子女,传给了我,我从二十几岁开始传承这个技艺。”曹寅刊刻《全唐诗》后,很多优秀的刻工在扬州安了家。传到陈美琦曾祖父这代,“他就把扬州剩下的四五十个人集中起来,刻印《暖红室系列》的《桃花扇》《西厢记》之类的戏本。后来,雕版受到现代印刷业冲击,找我们刻书的人越来越少,曾祖父的压力很大,60岁就去世了。”于是,雕版技艺就传到了陈美琦的爷爷辈,“我爷爷带着家里面几十个人,到全国各地去帮人家刻书,帮人家补版。”到了上世纪50年代广陵古籍刻印社成立,爷爷就到刻印社带徒弟,一直带到80岁去世。“我觉得他们蛮伟大的。在他去世的时候,他还叮嘱我父亲说,这个手艺你一定要传下去……”
 

\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以10万余片珍贵古籍雕版版片作为主体馆藏
 

       千年墨香

       扬州雕版印刷肇始于唐,发展于宋、元、明,兴盛于清。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无数像陈义时这样技艺高超的雕版印刷传人,用一把拳刀,传递墨香。2006年5月20日,雕版印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存放在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恒温恒湿版库的版片
 

       走进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巨大的反写的“雕”字鲜明夺目,揭示了雕版印刷的本质:从反到正,从一到多。副馆长宗苏琴告诉我们,馆藏的版片来自各个时期,因为是一块一块的木质版片,属于敏感性材质,为了保护好这些文物,得把它们保存于恒温恒湿的版库之中,并安排专业人员定期熏蒸,以便防霉防蛀。同时以仓储式陈列方式展示出来,让更多地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古籍版片浩如烟海的磅礴气势,并体会古人读书求学之艰辛和不易。
 

\

雕版印刷技艺的重要工序:雕刻
 

       “雕版印刷的作品可以流传千年。”在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我们看到了竖着码在木架上,如小开书本大小、被松烟墨“浸染”过的版片,于沧桑中隐隐透出些许墨香……

       陈美琦告诉我们,为了便于雕刻和存放,用来制作雕版的木材,一般取自野梨木,而用于印刷的松烟墨则更有来历:“它取自江西景德镇瓷窑的松烟灰,研细去除杂物,加入面粉放到锅里蒸,蒸的时候还要放牛骨胶、醋、烧酒,然后放到窖中密封发酵,放得越久越醇香……”

       整个雕版技艺有20多道工序,从备料、写样、上版、雕刻、到刷印、装帧等,扬州是保存这项技艺最完整的地方。
 

\

雕版印刷技艺之——折页
 

       “读得起”的小说

       在唐代,还出现了一种让文字在民间流传的工具——雕版印刷。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 ,诗人元稹为好友白居易诗集作序,谈到白居易的诗作在扬、越间通过“模勒”广泛流传于世。近代学者王国维指出,利用“模勒”作书售卖,采用的就是雕版印刷技艺。


       到了明清时期,扬州、常州、湖州成为了运河沿岸的三大州府,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坚实的文化基础为刻书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与创造力。
 

\

雕版春江花月夜
 

       宗苏琴介绍,明代万历年间,是通俗小说出版的繁盛时期,这与雕版印刷业的发展密不可分。这一时期,雕版印刷字体发生了很大变革。明代之前,书体多以欧、颜、柳、赵四家为主,注重书法韵味,因此写工多为“善书之士”。嘉靖之后,为便于雕刻,书体渐渐变为横轻竖重的字体,被称为“匠体字”。

       “对于出版者而言,这种字体虽然少了书法韵味,但起承转合间不带弧度,字型有一定的几何学规则,好写也好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让更多读者‘读得起’小说;同时对于读者而言,‘匠体字’清晰易读,降低了对读者文化水平的要求,让更多人‘读得懂’小说。”这两点,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雕版印刷业的商业化发展,对通俗小说的繁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馆藏的戏曲汇刻丛书《暖红室汇刻传剧》包含了五十五种戏剧,也反映出明清时期雕版印刷业的发达。”
 

\

饾版版片
 

       “刻的书甚好”

       清代是扬州雕版印刷发展的极盛时期。官刻、坊刻、家刻林立,刻工遍布全国,刻书业空前繁荣,跃居中国刻书名区之列。


       在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内,收藏着清代官刻精品《全唐诗》的初版书籍,全套共120册,12函,49403首诗。工楷写刻,字体秀润,墨色均匀,以薄而韧的开化纸印刷,精美绝伦。而在当时扬州天宁寺主持刊刻《全唐诗》的人,正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

       “当时,扬州的刻工最好,但是要刻这么一部书,只是扬州的刻工还不够,于是曹寅就在全国召集了手艺最好的刻工。这一刻就是很多年,很多人就在扬州落地生了根,这也是扬州为什么成为雕版印刷中心的原因。”陈美琦说。

       书刻成后,“段子手”皇帝康熙曾御批:“刻的书甚好!”
 

\

彩色套印饾版
 

       让雕版活起来

       饾饤,是把几种不同的点心混合在一起的南京小吃。饾版,顾名思义,就是彩色套版印刷。它把不同的颜色分块雕刻,然后再严丝合缝地拼接起来,这是雕版中的高超技艺。陈美琦和父亲陈义时曾经花了16年时间,用了2000多块版子雕刻了一套限量版饾版书《绿杨笺谱》。


       2023年,由袁明华创作的《植物先生2》(全名《植物先生:二十四节气时食研学课》)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号称 “最美的书”,在设计之初找到了陈义时团队,用饾版印刷技术印制了书中的24种植物图案。
 

\

陈义时团队用饾版技术制作的《植物先生2》插画
 

       从初中开始,陈美琦的儿子朱旭开始学习雕版刻印。“小时候在这个环境里看得多了也会有感情。就想自己去画图,自己雕刻。”在妈妈的工作室,埋首雕刻的朱旭告诉我们。
 

 \

五一节假期朱旭回到妈妈工作室学习雕刻
 

       “现在他知道自己有责任来传承。”儿子让陈美琦改变了不少看法,“按照我们传统的思维,雕版就是要做线装书,可是动辄几千元的线装书,不仅制作周期长,还不能满足普通老百姓的需求。”老百姓不接受,古老的技艺又怎么能活起来呢?于是,朱旭提出做有艺术价值又让老百姓喜欢的单品,“只有让老百姓了解了他才会买。”如今,陈美琦工作室里新添了文创台灯、挂件、扇子、摆台……这些创意,吸取来了来自年轻人的建议。
 

\

朱旭的作品
 

       宗苏琴告诉我们,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了解雕版印刷技艺,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还开发了校本课程,走进小学、中学、大学,给孩子们解读雕版印刷起源、发展和工艺流程……

       所有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中国雕版印刷这门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手艺技艺,再度活起来、火起来……(记者张峥 张杰 边雪 扬州报道)
 
 

来源:封面新闻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