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竹纸以浙江所产最佳。《负暄野录》说:“今越之竹纸,甲于他处。”米芾《评纸帖》甚至称,越州竹纸超过了著名的杭州由拳纸(藤纸)。他的评论很出人意外。实际上,竹纤维较短,平均长度只有1-2毫米,质量很难与皮纸相比。据现代学者潘吉星鉴定,米芾遗墨所用的纸张,《珊瑚帖》是会稽纸,《公义帖》、《新恩帖》属于竹料与麻料的混料纸,《寒光帖》为竹料与楮皮混料纸。
明代,福建竹纸异军突起,生产出接近皮纸的“竹料连七”、“竹料连四”等高级竹纸。清代是竹纸的全盛时代,不仅产量居绝对优势,还因为竹料漂白技术进一步提高,各地都生产出高级纯白竹纸。著名的连史从“竹料连四”演变而来,原产闽北邵武,被江西铅山发扬光大,具有纤维细腻、厚薄均匀、纸面洁白、吸墨性能优良等特性,堪与纯白皮纸媲美,深受书画界喜爱。
清末西洋机制纸涌入中国,手工竹纸逐渐衰落,但是到了抗战时期,进口物资被封锁,手工造纸又出现生产高峰。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带动了四川夹江竹纸的繁荣与变革,生产出优良书画用纸仿画纸。不过,在竹纸的千年发展演变中,这只能算最后的回光返照。
中国各地的竹纸工艺,虽然纷繁复杂,号称72道工序,却离不开浸塘、蒸煮、舂捣、抄纸等基本程序。明末出版的《天工开物》有过详细描绘,并大略分为六大步骤:斩竹漂塘,煮篁足火、石臼捣料、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
《天工开物》记载的是明代闽纸工艺。有意思的是,当这套熟料造纸法普及全国后,在福建本地,却悄悄回归到生料法造纸。
晚清以来的福建竹纸分为熟料纸和生料纸两大类。熟料纸又称白料纸,要经过蒸煮、舂捣、漂白等全套复杂工艺,纸质柔韧,洁白如雪,是高级书画用纸,著名的如连史纸、海月纸、玉版纸、奏本纸、贡川纸,以及掺杂了皮料的宣纸。
然而生料纸才是闽纸大宗。生料法造纸省略了蒸煮工序,也不大讲究日光漂白,工艺简单得多,所产高级纸张颜色浅黄,通称毛边纸,适合书写和印刷。将乐县是毛边纸的原产地,其西山纸(又称京纸)光润幼洁,极负盛名。加重毛边纸称玉扣纸,主要产于宁化和长汀,质地坚实,经久不蛀,多用于官府档案、寺庙经本、宗祠族谱、商业帐簿等,是广受欢迎的高级文化纸。上世纪70年代,国家出版局指定宁化县治平的玉扣纸与将乐县的西山纸为特需纸,调供印刷《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诗词》的竖排线装本。另外,生料纸还包括了低等级的粗料纸(包装纸和冥纸)。
比照《天工开物》所载,可知斩竹漂塘、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都差不多,然而缺了煮篁足火、石臼捣料两道关键工序,增加了人工踩料。事实上,玉扣纸回到了生料法造纸。
用生料法造出的毛边纸和玉扣纸,质优价廉,是从前用途最广的纸张,需求量极大。细细探究,其生产工艺并非简单的复辟,恰恰相反,其中包含了重大的技术进步——人工踩料。在其他地区,打烂竹麻是依靠水碓或杵臼,但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的福建,却宁愿回头依赖最原始的人力,实在不可思议。
踩料槽由厚木板做成,长约5米,宽1米,很矮,有一面倾斜。竹麻沤烂、洗净、去皮后,就放在竹料槽内,踩料工两人一组,手握吊索,反反复复,赤脚将竹料踩成稀烂的纸料。踩料十分辛苦,然而能够把竹麻中的纤维完好无损地剥离出来,并且充分帚化,从而保证纸张成品具有足够的韧性和拉力。由于人力成本较高,大多数纸坊都改用机器打浆了。机器打浆会打断竹纤维,造不出好纸,要生产供书画用的高级玉扣纸,一定要人工踩料,以保护竹纤维。
显然,踩料这道工序完全足以替代蒸煮和舂捣两道工序,大大降低成本,才导致福建造纸回到生料法,抢占通用文化纸和日用纸的市场。
抗日战争爆发,安徽沦陷,聚集在重庆的文化人断了宣纸来源,被迫改用夹江竹纸。普通人用于书写还没什么,对于用惯了高级书画纸的张大千来说,拉力和白度都不足的竹纸,严重影响创作。迫不得已,他亲自跑到夹江马村乡,了解夹江纸的原料和制作工艺,进行改良。
张大千对夹江马村的竹纸做了两个重大改变:一是在纯竹料纸浆里加入麻料纤维,以提高纸张的拉力和韧性;二是改变传统的天然漂白法,采用从英、德等国进口的漂白粉,以增加纸面的白度。改良后的夹江书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绵韧)、洁白、做手(整选)”五种特色,谓之五皮齐。张大千给它定名为蜀笺。夹江书画纸一炮而红,风行抗战大后方书画界,代替了宣纸。为了纪念张大千,1983年夹江县政府将该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至今,夹江书画纸还是唯一能够对泾县宣纸形成威胁的竹纸——尽管它并不纯粹。由于加入了麻料纤维,夹江书画纸更恰当的名字是混料纸;由于使用漂白剂和机器打浆,它也不是手工纸,而是半机制纸。
夹江经验表明,在今天这个时代,传统竹纸唯有技术革新,转向生产高级书画纸才有前途。是不是竹纸又有什么关系呢?闽纸则提供了失败的教训:关键不在于成本是否足够低,而在于商品价格是否足够高。宁化纸寮老板说过一句让人难忘的话:嫩竹造纸,其实还不如直接卖笋干或毛竹划算。
传统竹纸的末日似乎的确来到了。竹林婆娑,唯有满山湖塘,空忆一千年的繁华梦影。
来源:公众号《善本古籍》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