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中华文脉,
湖北国宝亮相中国国家版本馆
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燕山脚下,将文化典籍“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建设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汲取历史智慧更好走向未来的历史主动。
承古开今、赓续中华文脉,新落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备受瞩目。近日,位于北京燕山的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举办首次媒体开放日活动,长江日报记者受邀探访这一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记者现场看到,多件来自湖北的国宝级文物,以不同的“版本”形式予以呈现。
燕山脚下崛起中华文化传世工程
从天安门出发,驱车50余公里进入燕山脚下。群峰拱卫,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恰好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
此地原为废弃的采石场,如今一片中式建筑群横空出世、依山而建,气势恢宏的楼、堂、阁等主体建筑,掩映在典雅秀丽的山水园林之中,呼应着让文化典籍“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情怀。
拾级而上,屈原昂首问天的雕塑,与天文学家张衡立像相对,仿佛回到中国古代文明盛世。
国家版本馆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国家版本馆中的“版本”是广义概念,除了大众熟知的图书版本之外,古今中外所有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资源都可称为“版本”。除了收藏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出版物版本,还吸纳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中华古籍、革命文献、宗教文献、雕版拓片、碑帖家谱、钱币邮票、影视剧数字版和外国精品版本等。
目前,该馆入藏版本量达1600余万册,开馆展览展品上万件,涵盖十大类版本类型,同时突出展藏结合,设立“渊溯津澜——《四库全书》文瀚合璧”古籍库展。
国家版本馆全面征集保藏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中华版本资源。它以中国历史发展与中华文明演进为主线,打造“1+2+3”格局,包含1个主题展览、2个基本陈列、3个专题展览,融合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等多种场馆功能形态于一体。
走进国家版本馆建筑群的前厅——文兴楼,记者看到三个大型专题展,从不同角度展现丰富厚重的中华文明遗产。
中国邮票展,展示了晚清中国发行的第一枚大龙邮票到民国时期的珍邮以及新中国发行的1600多套5000多枚邮票。现场还设立了国家版本馆主题邮局,精美的国家版本馆纪念邮票、明信片深受喜爱。
中国货币展,展出了从最早的骨贝、石贝,到先秦时期的刀币,一直到新兴的数字人民币,生动展示了中国历代货币的发展变迁。
文华堂是版本馆的主建筑,步入中央大厅文华厅,挑空两层、1350平方米的国家书房大气磅礴,穹顶上是宋代石刻天文图。
一组中央九宫格主题书柜及四周共计十四组单元书柜构成了书房的主体,收藏展示3万余册具有传世价值的古今典籍,呈现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十根木柱造型营造了空间的序列感,又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国家版本馆的制高点是文瀚阁,位于中轴北端,坐落在台基之上,借鉴敦煌莫高窟九层楼的神韵,依山面水,庄严壮丽。
国宝级文物展示灿烂的荆楚文明
在文华堂二层,国家版本馆的基本陈列之一“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众多国宝级文物分13个单元贯穿展厅,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如鎏金铁芯铜龙、唐三彩陶马、晋侯簋、兵马俑等。
记者现场看到了睡虎地秦简、彩漆木鹿、崇阳铜鼓、吴王夫差矛和越王勾践剑等原品和复制品,还有曾侯乙编钟的巨幅图片,众多来自湖北的国宝级文物古籍,以不同的版本呈现在展厅内,熠熠生辉。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曾攀告诉记者,展出的部分睡虎地秦简为复制品。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共1155枚,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占卜书籍,为研究中国书法及秦帝国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国家版本馆展出的“天下第一剑”吸引了探馆记者们驻足。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生前是兵戎相见的“生死冤家”,200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贴身兵器在同一展柜里“相遇”——吴王夫差青铜矛于1983年在湖北江陵马山出土,冶铸精良,花纹典雅,保存完好;享有“天下第一剑”美誉的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荆州,据专家考证,这把剑是楚惠王母亲(勾践女儿越姬)嫁给楚昭王时的陪嫁之一。
灿若星河的荆楚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此次众多的湖北国宝级文物亮相国家版本馆,为展示良好国家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塑造荆楚金名片。(记者柯立)
来源:长江日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