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间书坊刻书
清代的民间书坊在商业推动下取得了较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交流发展。该时期的民间书坊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书坊书铺业务扩大。书坊除自己选定的雕刻本书籍外,还承接代刻和刷印家刻、庙刻等社会方面的业务。书坊相互间的竞争还促使书坊改善经营管理和印刷技术,集中培养了一批刻印技术工匠,刻印书籍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刻印速度加快,同时成本也有了一定下降。原本自行组织的家刻、庙刻、院刻,就显得费钱、费工,而且生产周期长,因此逐渐受坊刻吸引,开始委托书坊、书铺刻印他们选定的书籍。
第二,为提高效率,改变了由一家书铺承担编、写、刻、印、装和销售的原有格局。有的书坊将雕刻工作委托给另一家书坊或刻字铺承担。如北京的书坊刻书,多由山东东昌府的刻工和北京琉璃厂、杨梅竹斜街的几家刻字铺承刻。北京文成堂所刻《明经通谱》,封面上镌刻有“京都正阳门外琉璃厂龙云斋、文锦斋、荣林斋、漱润斋(在杨梅竹斜街)、文德斋、文茂斋六家刻字铺承办”字样。
第三,书籍内容、印刷工艺、装帧设计和销售方法等能够针对市场需求而改进提高。清代民间书坊刻印的书籍品种中,四部之书和文集、诗集等文化层次较高的读物较之前已有所增加,同时广大民间所需的通俗读物、唱本,以及《医药入门》《四体字法》《瘟疫论》等类别书籍也有较大发展。为更好地吸引读者,有些书籍还采用朱墨套印的方式。如北京老二酉堂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所刻但明伦评《聊斋志异》,朱墨套印,正文用墨,点评用朱,版面颇为醒目,版式更为丰富,阅读也更为便利,展示出优良的印刷技艺水平。
来源:中国印刷博物馆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