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报刊

收藏报纸的三大症结

  症结1:藏报起点低

  藏报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集报”的延续,以往人们更在乎藏报的数量,比如看谁藏报多、藏报全,而忽略了藏报的意义。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报社,包括天津今晚传媒集团在内,都在集报内容上做引导,逐渐发展到集报、读报、剪报、研报、展报、评报等多项活动并存的大众文化活动上来。应该说,这是十分有益的收藏探索。尤其是近些年来,今晚传媒集团经常举办读者剪报展览,更开放了一个报友互相交流的平台。
  虽然状况趋好,但有些问题仍不容忽视。比如参与者集报热情很高,但很少有人能从传统的收藏角度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集报只停留在今天,这条路未来的走向在哪里,至今不明。一些地方的集报协会也邀请了专业记者、专业编辑出身的学者参与进来,甚至被推举到领导岗位,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单凭感觉和愿望来引导这个群体,要使集报活动短时期内上一个台阶,谈何容易。
  可见,集报的历史虽然长,但至今仍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在收藏圈内形成一定的评定标准。

  症结2:收藏误区多

  不得不说,藏报界伴随着藏品的增加,也出现了浮躁的情绪,一些藏家从众心态过剩,缺乏自己的收藏理念。这就导致广大集报爱好者盲目追逐品种数量,对集报质量却很少考虑。如有些报友别出心裁地搞游戏性集报,将所集报头排成长联或将报头的第一个字排成数字顺序。再如追求新、奇、特收藏,热衷于手帕报、巴掌大的小报、名片报、扇面报等,这都不同程度地对一些报友的集藏产生了误导。
  以号外一事为例。比如《今晚报》曾出版的两次号外,一则是 911事件号外,一则是于根伟一脚定乾坤、中国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号外。两则号外拥有相同的属性,那就是不可预测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版的号外是有价值的。然而,由于在报纸收藏圈里,号外一定是炙手可热的商品,因此一些报纸看到了这一点,不论大事小情都出号外,以此满足藏报迷的需求。比如港澳回归、跨入新世纪等内容也出号外,这就令人感觉不可思议了。既定的事情完全可以通过报纸来发布消息,出版号外的初衷便值得怀疑。那么,收藏者在收藏号外的同时,有没有考量过这份号外的价值所在?如果仅凭“号外”两个字而去收藏它,则无疑会拉低收藏的价值。

  症结3:市场不健全

  记者采访过诸多报纸收藏者,其中工薪阶层是主体。他们从事集报活动,原本没有什么目标,后来收集多了,荣誉感也有了,兴趣就更加浓厚了,一发不可收拾,成果也越来越大。但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感觉到所集报的数量固然可观,但质量欠缺,尤其缺少珍品报。
  如何培育这个市场?记者认为提高珍品老报的价位是最佳突破口。珍品报价位提升,相应拉动特色报价位,从而使整个集报界发生变化。因为只有藏品的价位上去了,才能较合理地体现藏品价值,才能促进整个集报业的发展。
  在传统藏项中,藏书与报刊收藏属于同族,因而古籍的市场价位就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总体说来,一件藏品有市场,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是藏品确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我们所谓收藏,实际就是收藏某一藏品的历史,通过收藏这个手段,保留某一藏品的历史面貌及其沉淀的历史文化。所以说,藏品的历史价值高低应该是决定其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第二是藏品所属的藏项品位高。如青铜器、古瓷器就一定比扑克、餐巾纸、手帕等的收藏文化品位高得多。三是存世稀少,难于寻觅。物以稀为贵,这是收藏的一项通则。
  藏报之所以没有搞起来,只是时机未到或说市场还没对路。老报纸及性质相近的老期刊的收藏,应该是很有前景的,原因是文化人乃至藏书人已逐渐介入此圈,他们有学识、有修养、目光敏锐。而在当前,提高珍品老报价位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将老报刊拿到社会上展示,多让珍品老报抛头露面。近些年,国家级大型拍卖活动中,随着珍品古籍善本的参拍,也有些老报刊登场,虽然还没有太大名头的珍品报刊出现,但就较一般的常品拍卖结果来看,也要比集报圈内交流或拍卖的价位高得多,这就是个很好的兆头。
 
来源:今晚经济周报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