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刻本,是指唐中叶以来由民间书坊刊行的印本书籍。苏州大学黄镇伟教授在《坊刻本》的上编“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坊刻本”中,阐述了坊刻本产生的历史渊源和总体发展过程,以时间为主线,分别对北宋、南宋、金元、明清的坊刻本进行考证。
不同历史时期坊刻中心有所变动,各个坊刻中心的书坊都各具特色,不同书坊的刻本更是独具特色,即使是同一书坊在不同朝代也盛衰有别。作者旁征博引,细述历朝历代坊刻中心的主要书坊,描绘不同坊刻本的历史风貌,分析历代书坊的经营思路,寻求其历史的现实的原因。
坊刻以营利为主,不同于官刻、家刻。坊刻本“坊贾射利”,常常被古代藏书家嗤之以鼻,被弄得有点声名狼藉。其中最遭诟病的,自然就是坊刻本的质量。选本低俗、印刷粗糙,是藏书家们对坊刻本的印象。其实,坊刻经济基础薄弱,不得不为生存计谋,良莠不齐在所难免。古代的评判者对印本书籍追求形式美、追求鉴赏因素,常常忽视和低估了坊刻本作为书籍在历史上发挥的知识传播作用。
坊刻本多投时所好,刊行具有广泛社会需求的品种。在科举制度下,坊刻科考书籍广泛流通,走俏士林。家庭生活日用、医经医方类书籍流传广泛,翻刻频繁。儒家经典的名字注本、科举用书以及各类名家名作的选本、通俗文学读物等,适应了中下层民众的生活日用和文化消费需要,其知识作用和文化意义多在传播过程中发挥消耗,相较于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传播广泛,其在通俗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更不容忽视。
书坊刻书以营利为主,就要想方设法吸引读者、降低成本,在书籍的编例、开本和印刷技术上做文章。坊刻本摸索出了纂图互注重言重意本、巾箱本、插图本等风行一时的版本类型,开创了彩色套印、饾版、拱花等独树一帜的印刷技术。如果抛开利益驱动因素,坊刻本对古代印刷等技术的发展不可谓贡献不大。
何况利益本身就是驱动力,民间的书坊追求赢利本无可厚非。坊刻业务的发展,是主观上的逐利动机与客观上的文化传播的结合,是商业经营与出版事业的结合。古今同理,身处大众传播时代的现代出版业,也许可以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