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图书馆馆藏《太平御览》:
抄自明代刻本,
由藏书家毛晋组织写工抄写
《太平御览》是宋太宗下令编修并定名、宰相李昉领衔主编的类书,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最多的一部书。鲁迅特别喜欢这部书,曾买3套不同版本的《太平御览》,用于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并引用了书中大量的资料。
辽宁省图书馆珍藏的这套《太平御览》是手抄本,由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毛晋组织写工抄写。
辽宁省图书馆馆藏《太平御览》书面
宋太宗定书名
《太平御览》是北宋年间编修的一部大型类书,始编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完成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辽宁省图书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太平御览》,是明代手抄本,有128册,993卷。辽宁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刘冰介绍,手抄书籍常因为是名家手迹,又有接近原稿、保存完整等特点,十分珍贵。
宋太宗组织编纂《太平御览》的直接原因,在该书卷首的序中有交代。因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战乱频仍,图书损毁的情况触目惊心。因此,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宋太祖就很注意收集各地的图书。宋太宗即位后,认识到书籍乃“教化之本,治乱之源”,开始组织博学鸿儒进行图书整理。
据了解,《太平御览》原书1000卷,约500万字。该书共分55部,部下有类,共5363类,按天、地、人、事、物顺序编排,资料以经、史、子、集为序,摘引各种古书的相关记载,然后汇抄在一起。汇抄的办法是先写书名,后录原文,所抄各书按时代先后排列顺序。与前代类书相比,《太平御览》的最大特点是分类方法非常清晰,且文、注分开,即正文用大字,注释文字用双行小字,附于该句之下,极为明显。
《太平御览》内容丰富多彩,旁征博引,是古代类书中保存五代时期以前文献最多的一部书。该书共引用古书2000多种,摘录古书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飞禽、走兽、草木、鱼虫等,堪称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类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文献资料,而且这些资料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此书显得弥足珍贵,阅读此书,可以了解宋朝以前的自然、社会情况。
《太平御览·序》中记载,这本书最初起名《太平总类》。在定稿前夕,宋太宗命人每天进呈三卷,在听政闲暇时阅读。大臣请他稍作休息,宋太宗说:“朕开卷有得,不以为劳也。凡诸故事可资风教者,悉记之。”他用了一年时间终于读完,最后下诏定名:“自我朝之编撰,用垂永世,可改名为《太平御览》。”
毛晋是个书迷
《太平御览》内页上盖有“汲古阁”“毛晋之印”等印章
宋朝初年,宋太宗共组织编纂了四大部类书,即《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与《册府元龟》。前三部都完成于宋太宗朝,《册府元龟》完成于宋真宗朝。而前三部的主持编者是宋太宗朝两度拜相的名臣、文学家李昉。其中《太平广记》全录小说,《文苑英华》侧重诗文,《册府元龟》则选取历代君臣事迹。
在辽宁省图书馆馆藏明代手抄本《太平御览》纲目卷首页右下角,钤盖有“汲古阁”“毛晋之印”藏书印章。“这表明,这套《太平御览》为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文学家毛晋旧藏。”刘冰说。
毛晋(1599年—1659年),字子晋,号潜在,明代常熟(今属江苏)人。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后隐居乡里,以藏书刻书为业,他广搜博访、觅求珍本善本古籍,不惜重金购入。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毛晋藏书达8.4万册,其中不少为重金收购的宋元珍本和名贵抄本。
毛晋还修建了汲古阁、目耕楼等藏书处。画家王咸曾应邀为毛晋画了一幅《虞山毛氏汲古阁图》,图上题:“子晋社主结藏书阁于隐湖之滨,颜曰汲古。次以甲乙,分以四库,非宋元绣梓不在列焉。”可见,毛晋建汲古阁主要是为收藏宋元善本。
毛晋重金收藏古籍善本目的是为了刊刻,“与世人共阅之”。但“毛刻本”能被奉为传世精品,还因为它有三大亮点:一是大多以宋元本为底本,且精审精校;二是网罗一批写书样高手,如书法绘画兼长的王咸就是汲古阁中著名的写工;三是保证品质、精挑刻工。据钱泳《履园丛话》载:“汲古阁后有楼九间,多藏书板,楼下两廊及前后俱为刻书匠所居。”可见,刻书匠之多。
“汲古阁”刻书规模宏大,30余年间共校刻《十三经》《十七史》《宋名家词》《津逮秘书》《六十种曲》等书籍600多种、刻板10万多块、3000万字以上,居中国历代私家刻书者之首,于明清交际行销大江南北,为保存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据资料记载,毛晋除了刻书、抄书外,还开创了“影宋抄本”,就是对那些世所罕见而藏书家又不出卖的书,则求借抄录。遇到特别珍贵的宋版书,则选最好的抄工,用上等纸墨描摹,一笔一画皆与原书无异,称为“影宋抄本”。他家中常年聘有书工,时人有“入门童仆尽抄书”的诗句。
《太平御览》传世版本多,经专家鉴定,辽宁省图书馆馆藏《太平御览》为毛晋组织人完成的手抄本,简称“毛抄本”。
辽宁省图书馆馆藏本不是“影宋抄本”
《太平御览》序页,可见工整的手写楷书
毛氏“影宋抄本”是“毛抄本”中的一种。在清代皇宫《钦定天禄琳琅书目》中,特别设立“影宋抄本”类别,排在宋版之后、元版之前。据瞿冕良《常熟先哲藏书考略》统计,“毛抄本”有447种,是“汲古阁”藏书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在原本亡佚只存抄本的情况下,“毛抄本”更显得珍贵。
曾有人提出,辽宁省省图书馆馆藏《太平御览》是“影宋抄本”,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古籍文献专家、辽宁大学历史学部教授武玉梅仔细研究了辽宁省图书馆馆藏本影像后告诉记者,这个手抄本应该不是“影宋抄本”,证据来自其书序。
武玉梅分析,毛晋组织人抄录这套书时,也抄录了原书卷首的书序,序的作者为明代官员黄正色,时间是“大历改元”,即明万历元年(1573年),这说明此书作序的时间是明万历元年。查阅史料发现,黄正色曾为明万历二年(1574年)的活字印刷本《太平御览》作序。由此可以断定,辽宁省图书馆所藏的这套手抄书是抄自明代万历二年的活字印刷本,同时也抄了黄正色于万历元年所写的书序,只不过,这个序似乎没抄全。
“此书抄自明代印刷本,自然就不是‘影宋抄本’了。但此书抄写相当工整,比宋版书要好,算得上是精抄本了。上面印有‘汲古阁’‘毛晋之印’钤印,确为‘毛抄’无疑,而且还有‘乾隆御览之宝’印,说明此书曾是皇家藏书。”武玉梅分析,从黄正色序言来看,到明朝时,宋版《太平御览》已残缺不全,这也应该是毛晋未能影抄宋书的原因。另外,该书原有1000卷,就算真有宋版完本,一笔一画地影抄这么大部头的书,也颇费工费时。
作为藏书家,毛晋得到珍本不是秘不示人,而是校勘刻印,公诸同好,有利于书籍的流传;对不能购得的珍贵书籍,进行抄录,有利于书籍的保存和传播。一些珍贵古籍正是因为毛晋的收藏、刊刻、抄录得以保存,故有人评价他“有功于艺苑甚巨”。
武玉梅表示,书籍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中国历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有赖于一代代藏书家的努力,而毛晋正是其中佼佼者。
来源:辽宁日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